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副热带高压,以及副热带高压带的范围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首先要明确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的关系,赤道低气压带是热力原因造成的,即是赤道地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高空伴有空气辐散,导致垂直空气柱质量减少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然后刚才说到赤道地区高空伴有空气辐散,然后会向两极流动,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在30纬度附近与纬线平行,在这个30度位置,就形成下沉气流,即副热带高压带,因此副热带高压带是由于动力原因造成的,并且其形成与赤道低气压带有密切联系。知道这个关系之后,我们再去讨论厄尔尼诺。
当厄尔尼诺出现时,西太平洋温度下降,热力不足,(虽然东太平洋温度增加)至少说是在西太平洋上不利于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换言之会导致该赤道低气气压减弱,又由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与赤道低气压带有密切联系(上面已提及),因此副热带高气压带也会相应减弱,即在低于30纬度就形成下沉气流了,换言之副热带高压南移。对我国而言,副热带高气压在东部会随着月份推进-退出(一般规律是5月在华南登陆,然后8月到华北,9月南撤,10月基本撤离),副热带高压的减弱或南移使锋面雨带只能滞留江淮一带(主要是华东一带),造成华北地区干旱,华南一带长期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也相对干旱。总体而言就造成夏季南涝北旱的局面
副热带高压,又称亚热带高压或副热带高气压,也叫做副热带高压脊,气象学名词,是指活跃于副热带地区的高压脊,分布于南北纬30左右,是一股经常存在但位置不固定的温暖气团。它的位置以及内里气流的流向可以影响到热带气旋的生成和走向。副热带高压所控制的地区往往会有干燥、少雨的炎热天气,是各地夏季高温热浪的其中一个主要导因。副热带高压所笼罩的地带称为“副热带无风带”或“马纬度无风带”。
更多关于副热带高压是什么天气,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1、副热带高压是气象学名词,又称亚热带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副热带高压脊,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由于海陆的影响,高压带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形成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统称为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2、就副热带高压的单体来说,东部和西部的大气铅直运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在高压的东部,下沉运动特别强,下沉气流因绝热压缩而变暖,造成很强的下沉逆温,称为信风逆温。这种强逆温的层结非常稳定,抑制了垂直对流的发展,使天气持续晴好,形成了副热带大陆西岸的干燥气候带。
更多关于副热带高压是什么意思,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副热带高压对我国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由于海陆的影响,高压带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形成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统称为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主要位于大洋上,常年存在,按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别称为北太平洋高压、北大西洋高压、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副热带高压还可分裂为更小的高压单体,有的小单体也可以位于大陆上。如:冬季位于南海地区的单体,称为南海高压。
副热带高压的单体来说,东部和西部的大气铅直运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在高压的东部,下沉运丝瓜草莓奶茶芭乐向日葵鸭脖动特别强,下沉气流因绝热压缩而变暖,造成很强的下沉逆温,称为信风逆温。这种强逆温的层结非常稳定,抑制了垂直对流的发展,使天气持续晴好,形成了副热带大陆西岸的干燥气候带。
而副热带高压的西部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易出现雷阵雨天气。随着季节的更迭,副热带高压带的强度、位置也会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从1月到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主体呈现出向北、向西移动和强度增强的趋势;从7月到1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则有向南、向东移动和强度减弱的动向。这种季节性的变化,还具有明显的缓慢式变化和跳跃式变化的不同阶段。
主要影响:
对我国天气与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暖性高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冬季,副高脊线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转暖,脊线缓慢地向北移动。4、5月,副高脊线在15°—20°N,极锋雨带4月在华南登陆,5月到南岭6月中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越过20°N,在20°—25°N间徘徊;极锋雨带到达长江流域,形成梅雨,此时华南转入晴热干旱的盛夏。7月中、下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二次北跳,脊线迅速跳过25°N,以后摆动于25°—30°N之间,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高温伏旱天气开始,黄淮地区受极锋雨带影响进入雨季,华南地区则因为赤道辐合带的北上,热带气旋、台风明显活跃,进入第二汛期,即“后汛期”。
7月底至8月初,副高脊线出现第三次北跳,跨过30°N到达最北位置并在此停留,华北、东北进入雨季。8月下旬,伴随着较强冷空气的南下,西北太平洋副高势力的减弱,脊线开始自北向南迅速撤退;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撤到25°N附近,我国自北向南先后转为秋高气爽的天气。10月上旬副高脊线回撤到20°N以南地区,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则晴好,当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该地区干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侧是中纬度西风带美好的夜晚从花季传媒开始,也是副热带锋区所在,副热带高压西部的偏南气流可以从海面上带来充沛的水汽,并输送到锋区的低层,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到北部边缘地区形成一暖湿气输送带,向副热带高压北侧的锋区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温高湿的气流。
当西风带有低槽或低涡移经锋区上空时,在系统性上升运动和不稳定能量释放所造成的上升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使充沛的水汽凝结而产生大范围的降水形成雨带,通常还伴有暴雨。根据统计,雨带位置一般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之北6~10个纬距处,其走向大致和脊线平行。
副热带高压位置与雨带位置关系如此密切,故副热带高压位置的不正常变动往往会造成各地区的旱涝,如1954、1980、1991年副高脊线长时间徘徊于20°~25°N,雨带稳定在江淮流域,造成江淮流域夏季洪涝。而1978年和1983年副高脊线很快越过20°~25°N到达30°N附近,雨带基本上未能在江淮流域稳定一段时间,江淮地区长时间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造成该地区干旱
副热带高气压带,简称“副高”,是在热带与温带之间的副热带地区存在着一条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上既有干旱地带又有全球雨量最为丰沛的季风区,使副热带成为全球天气气候最为多变、洪涝干旱最为频发的地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常年存在,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在夏季,它的范围几乎可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1/5到1/4,强度很大。不过在冬季,它的强度和范围都会变小。
副热带高气压带成因
副热带高压介于热带和温带之间,通常把控制太平洋地区的称为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干旱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移向低纬,本气候区西风带气旋活动频繁,降水丰富,同时因西风从冬季较温暖的海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上吹来,气候温和湿润。
副热带高压是指副热带反气旋。
副热带反气旋,是气象术语。在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由于海陆分布,纬圈方向上产生不均匀的加热作用,副热带高气压带常断裂成若干个具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称为副热带反气旋。
副热带反气旋是控制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大气活动中心,是组成大气环流的重要成员之一。夏季,副高主要盘踞在我国华南、江南、江淮、黄淮等东部季风区。鼎盛时期,其势力还扩张到西南地区东部和西北地区东南部。
副热带反气旋的特征
副热带反气旋区内的水平温度梯度一般都比较小,而高压边缘由于同周围系统相交,温度梯度明显增大,尤其是北部和西北部更大。这种温度梯度分布特点造成了副热带反气旋脊线附近气压梯度小、水平风速小,而南北两侧气压梯度大、水平风速大的现象。
副热带反气旋范围内盛行下沉气流,因而在低层普遍形成逆温层,尤其高压东部逆温层较厚、较低。逆温层阻挡着对流运动的发展和水分垂直输送,导致逆温层以下空气潮湿,相对湿度达80%以上;而逆温层以上空气干燥,相对湿度在50%以下。
关于副热带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带的范围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