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会展会议 » 正文

曹雪芹小道上的红楼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6-11  来源:http://www.jlsfeiyi.com/  作者:快乐科技  浏览次数:90
核心提示:文/虞唐【本文并非考证,仅作闲资】  北京植物园内,有条曹雪芹小道。小道连通寿安山前正白旗村与山后白家曈村。 1744年,曹雪
文/虞唐

杂文随笔

【本文并非考证,仅作闲资】  北京植物园内,有条曹雪芹小道。

杂文随笔

小道连通寿安山前正白旗村与山后白家曈村。 1744年,曹雪芹开始创作《石头记》,1759年冬第五次增删稿完成前八十回,直至1763年因思念夭亡的儿子,于除夕之夜过度饮酒而离世,这段时间,他都在这里生活、著书。小道及周边的很多事物,给予了曹雪芹创作灵感,因而也有很多红楼故事遗传此间。 对于曹雪芹小道,耳闻已有经年,趁这次来京的机会亲历一遍,看一路能遇上多少红楼故事。 曹雪芹故居与曹雪芹纪念馆

杂文随笔

曹雪芹小道的起点,为北京植物园内的曹雪芹纪念馆。而曹雪芹纪念馆,曾是曹雪芹当年的居所。  发现曹雪芹故居是七十年代的事。 1971年4月4日,住在这房子的主人舒成勋准备修缮房屋搬家具时,不小心碰掉了墙上的灰皮,发现里面还有一层白灰墙,而且写满了文字。经过对这些诗文内容及其作者的考证,再联系上曹雪芹家的旗籍及清朝对旗籍的管理制度,曹雪芹祖父曹寅《楝亭集》中有关诗文,曹雪芹的松木书箱原物及《废艺斋集稿》……等等,有一条完整的证据链证明,曹雪芹纪念馆即曹雪芹故居。 曹雪芹故居题诗墙壁 纪念馆内以题诗壁为背景的曹雪芹塑像

杂文随笔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真不错 蒙挑外差实可怕,唯有住班为难大。 往返程途走奔驰,风吹雨洒自啧嗟。

杂文随笔

借的衣服难合体,人都穿单我还夹。 赴宅画稿犹可叹,途劳受气向谁发。

杂文随笔

学题拙笔 富贵途人骨肉亲,贫贱骨肉亦途人。 试看季子貂裘敝,举目亲人尽不亲。 岁在丙寅清和月下旬偶录于抗风轩之南几

杂文随笔

拙笔学书 六桥烟柳 疏柳长烟远自迷,六桥南北带沙提。 乱分雌霓连蜷卧,深蔽娇莺自在啼。 红出夭桃销处薄,翠愁芳草望中低。

杂文随笔

赤栏杆外青云满,曾见苏公过马蹄。

杂文随笔

困龙也有上天时,甘罗发早子牙迟。 悼红轩与抗风轩 悼红轩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自述创作的地方,现实生活中曹雪芹为自己的居所取名抗风轩。悼红轩的原型就是抗风轩。 曹雪芹为什么要为自己的居所取名抗风轩呢?他要抗什么风呢? 抗风轩这个名字中,应该蕴含着主人的人生态度与精神世界,这是文人在此类事情上的通性。 从《红楼梦》一书来看,作者亦即抗风轩主人,厌恶专制,厌恶趋炎附势,厌恶嫌贫爱富,厌恶为功名而读书,想要抵抗这些东西,恐怕是他取名抗风轩的原因。  《红楼梦》第一回写道“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曹雪芹写《红楼梦》,绝大部分是在抗风轩完成的,为何书里要说成悼红轩呢? 这恐怕得从曹雪芹的创作初心寻找答案。《红楼梦》第一回,开场就是作者自己介绍创作动机“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是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可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己护短,一并使其泯灭。”曹雪芹对大观园里的年轻女性是充满赞美和欣赏的。然而,大观园里的青春、自由,哪能抵御得了外面世俗的狂风暴雨,这些女性的命运最终逃不脱世俗的结局,大观园的青春、自由王国因此瓦解。曹雪芹要悼念这些红颜知己,把现实中的抗风轩艺术化为书中的悼红轩,更切合创作《红楼梦》为闺阁立传的重要主旨。 “小土番儿”与碉楼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芳官打扮得稀奇古怪的,要宝玉出门时带上她,把她当作“小土番儿”。 “土番”是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曹雪芹写《红楼梦》时生活在京城,怎么会在书里写出“小土番儿”这样的词来呢?

杂文随笔

原来,他是用了正白旗村这一带当年称呼藏族俘虏的习俗语。

杂文随笔

说起这个习俗语,还涉及到一段历史。 乾隆年间,先后发生四川大小金川藏族叛乱,驻扎在西山的八旗营根据战场特点仿建敌方碉楼,成立特种作战部队,专门演练攻打碉楼,战争中抓获的俘虏也集中安置在正白旗村这一带,俘虏居住的营房称作“番子营”,除表演民族歌舞外,主要任务是修建碉楼。这样的碉楼每营准建八座,七座为实心,一座为空心可从内部登顶,旗人称之为“七死八活”。从曹雪芹纪念馆往后,可见到二座,一座为藏式,一座为羌式。 “土番”是曹雪芹那个年代人们对金川藏族俘虏的称呼。芳官是贾府戏班里的小女孩,把她当作“小土番儿”,不是很有生活来源嘛。 其实,象这样来源于当地生活的词语,《红楼梦》里还真不少。如,鸳鸯说她嫂子是“九国贩骆驼的”,贾宝玉说袭人“是会评事的公道老儿”,说晴雯病得“七死八活”,都是正白旗村一带有特定指向和含意的习俗语。

杂文随笔

植物园内的藏式碉楼 植物园内的羌式碉楼

杂文随笔

太虚幻境与卧佛寺 太虚幻境是《红楼梦》里非常重要的地方,都说只有读懂了太虚幻境,才能读懂《红楼梦》。 卧佛寺位于樱桃沟口,是北京植物园里一个重要的宗教景点,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寺内有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铜卧像。 卧佛寺规模很大,分三路布局。中路有坊、池、楼、殿十多处,东路有6进院落,西路有包括3座行宫在内的五进院落,东西两路有"三宫六院"之称。 建都北京的皇朝,对卧佛寺都很看重。元朝从英宗始连续四代皇帝对它进行扩建,历时十年,耗银五百万两。明朝曾五次翻修、六次接驾。清朝雍正、乾隆把卧佛寺辟为行宫,既参禅拜佛,又巡幸游玩。 卧佛寺曾经是一个重要的收藏、研习佛经的场所,从“同参密藏”的牌坊亦能看出这一点,寺中两边配殿有数十个大橱,里面收藏着佛经,平时打封上锁,只有每年6月24日晾经的日子才启封开锁,远近僧侣会聚卧佛寺参佛诵经一天,这个活动一直持续到解放时,所藏佛经于1966年才被当作“四旧”销毁。

杂文随笔

太虚幻境与卧佛寺有关系吗? 曹雪芹正白旗故居后来的主人舒成勋,1907年出生,祖辈都在香山健锐营正白旗为官,自己担任过最后一任笔帖式(七品官职),与曹雪芹家是“环套着环的亲戚”,从小听祖辈讲曹雪芹的故事,读了几十年的《红楼梦》,自从发现自己的房子前主人是曹雪芹后,便将余生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曹雪芹在西山活动的研究中。他认为,《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原型就是卧佛寺,理由有二,一是曹雪芹在太虚幻境跟随警幻仙姑进入薄命司看那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时,存放的样子和卧佛寺藏经的样子几乎一模一样,“十数个大橱,皆用封条封着”;二是红楼十二曲中,其中写景的歌词,不少就是照卧佛寺周边的景致描写的。 卧佛寺配殿  出了卧佛寺,沿着樱桃沟溯溪而上,由开始的冰湖、水潭层叠,景影相映,到后面的小路蜿蜓,溪流潺潺,水杉挺立,景色秀美。若是夏天漫山遍绿时来此,完全会象一派江南气色,怪不得曹雪芹祖父曹寅,游览着淮扬的景色,却说“卧游终日似家山”。

杂文随笔

光阴随流水,山林蓄鸿蒙。 谁见曹雪芹,哪里红楼梦?  很是走了一段路程,经过退谷,便到达水源头。退谷与水源头好象都有些名头,不少文字资料中有记载。水源头,顾名思义,溪水的源头。溪流在这里完全从地下冒出来,再往上山沟地表上见不到一丝流水。 补天石、通灵宝玉与元宝石 《红楼梦》第一回写道“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地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此石便是书中的通灵宝玉。  在“水源头”石碑对岸,有一块形似元宝的石头,来时正好上面覆盖着一层白雪,银光闪闪,颇有几分银元宝的味道。据说当年曹雪芹常经此地往来,无数次看见过它,琢磨过它,觉得它虽形似元宝,却毫无半点用处,但由此触发了创作灵感,在《红楼梦》里,此石由茫茫大士施展幻术,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随神瑛侍者托生贾宝玉(毫无半点用处,故取名贾宝玉)而降落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走了一遭。 第三万六千五百零一颗补天石的原形

杂文随笔

“木石前盟”与石上松

杂文随笔

 人有三生前生、今生和来生。那么,贾宝玉和林黛玉在前生是什么关系? 宝黛二人前生的关系,乃“木石前盟”。 《红楼梦》第一回对此作了详细交待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红楼梦》第五回,警幻仙姑在为宝玉演绎十二支曲子时,便有唱词“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我们不得不赞叹曹雪芹如此奇妙的构思! 即便这一构思是如此奇妙和虚无缥缈,但却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灵感便来自水源头处的“石上松”。

杂文随笔

原来,与元宝石仅数步之隔的西南方向,还立着一块更加高大的巨石。令人惊叹的是,这巨石通体寸草不生,却在其顶端边缘,独独生长着一株四季青翠的柏树,此地人称这一奇观为“石上松”(很多地方的人松、柏不分,都称为松)。

杂文随笔

 一棵树,生长在并无粒土的巨石上,它所需的生命之水从哪里来? 别担心,曹公自有生花妙笔!于是,便有神瑛侍者,天天用甘露灌溉。 在正白旗村这一带,以前流行一首打夯歌,其曲头是这样唱的 退谷石上松,人称木石缘。 巨石磷峋宝,甘泉溢水甜。 山上疯僧洞,山下白鹿岩。 曹公生花笔,宝黛永世传。

杂文随笔

这首曲头,一下点出《红楼梦》中很多人物和环境的出处,“退谷石上松,人称木石缘”是指宝黛二人木石前盟的出处,“巨石磷峋宝”是指元宝石为补天石与通灵宝玉的出处,“甘泉溢水甜”是说水源头乃书中西方灵河的出处,“山上疯僧洞,山下白鹿岩”是说疯僧洞、白鹿岩这二个地方(都在此山中,疯僧洞我没找到)分别为书中神秘的一僧(茫茫大士)一道(渺渺真人)的出处。

杂文随笔

白鹿岩,岩下有洞  曹雪芹因其祖辈渊源继续与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保持着往来,因其才华与一帮文人挚友关系密切,又因家道中落与底层人们交道也打得火热,而且他的《红楼梦》是一边创作一边被手抄流传,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间长达十多年,还有人为看新篇经常催他快点写,与他交往密切的人对其创作思想和过程肯定会有相当了解。所以,人们口口相传的红楼故事,其实也是对曹雪芹《红楼梦》创作历史的记实反映。 曹雪芹语“若有人欲快睹我书,不难,

杂文随笔

?唯日以南酒烧鸭享我,我即为之作书。” 青埂峰与香山巖  过了水源头再往上,已见不到别的游人,只有我,踏着厚厚的积雪,伴随着咔嚓咔嚓的脚步声,继续沿山沟往上走。 也不知走了多久多远,前面突然变成了陡峭的山崖,仿佛到了山沟尽头。 我今天的目的地是翻过此山,去山后的白家疃村。

杂文随笔

望望两边高高的山脊,绕过这个山崖,路程得增加很多,时间肯定不允许。远远地观察了一下山崖,虽然笔直陡峭,但石块整齐坚固,有手抓脚蹬的地方。走直路是最省时间的,于是,便决心徒手攀岩上去。 陶出手机看看时间,已经下午二点过了,决定补充点水和食物,因为我平时常有饥饿低血糖症,症发时会手足发软乏力,怕攀岩时发作出现意外危险。 将相机包放在雪地上,拿出面包,座在石头上开始用餐。刚吃了两口,忽然听到猫咪叫声,循声望去,两只花猫一前一后,从对面山坡上下来,向我这里走来。 褐色的体毛上布着黑色的斑纹,雪白的腹毛,挺漂亮。走在前面的猫咪胆大些,后面那只有些胆怯。 脑子里忽然闪出一个念头,荒山野岭,冰天雪地,哪来的一对猫咪!莫不是宝玉和他的林妹妹?曹雪芹让你们诞生并永生于天地间,你们以这样的方式在守候他吗? 可是,《红楼梦》里交待的宝玉和黛玉的来生不是这样的啊。《红楼梦》第一回里,茫茫大士说宝玉的来生,“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刚才水源头见过的那块元宝石,才是宝玉的来生呀。至于黛玉的归宿,第九十五回宝玉去阴曹地府问过,言明“已归太虚幻境”。 一面遐想,一面与猫咪共进午餐,一袋面包六片,二片自己吃了,二片喂了猫咪,二片留做后面路程的干粮。

杂文随笔

 补充了能量,准备攀崖。

杂文随笔

经过一小段巨石磷峋的沟壑,攀越二层青石平台,上了第三级平台,就到悬崖底下了。悬崖的形状倒是令我有些意外,除面向山沟的这一向日葵视频草莓视频丝瓜视频小猪视频面,其它三面看起来象一个深深的竖井,笔直陡立,右边的石壁上,写着“香山巖”三个硕大的红色字体。  这个“香山巖”是怎么回事呢?有点懵了。当即在手机上百度了一下,竟然找不到任何信息。 站在崖下寻思,香山巖会不会是青埂峰呢? 从岩石的颜色看,黛中略略泛黄,算对得上。 从位置上看,从水源头的元宝石走上来,就到了这香山巖下,正好应了曹雪芹说的,那颗未用的补天石,“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也对得上。

杂文随笔

站在香山巖前抬头仰望,感觉石峰兀立,活脱脱就是青埂峰的样子!  正在香山巖下左踟右躇时,发现右边隐蔽着一条极窄的小道,似有人走过的痕迹,在好奇心驱使下,小心翼翼地循着痕迹绕过石岩,又顺着痕迹往山坡上爬去,竟然到了一条横过的防火道上。 站在香山巖下时,丝毫看不出崖顶有防火道,站在防火道上,也丝毫看不出路肩下有个香山巖。

杂文随笔

一路走来,只在纪念馆附近见过一块介绍曹雪芹小道的牌子,此后再没见一块曹雪芹小道的路标,站在防火道上,也不知该往左还是往右,甚至于怀疑自己走岔路了。 判断了一下,左边应该是往香山,于是决定往右走,大约走了三、四里路,看到山脊上有个观景台,心想观景台那边山脚下,兴许就是白家瞳村,于是,浑身又生出无穷的力量,向着观景台的方向披荆斩棘而上。 到达观景台才知道,有一条防火道,一条小路均可到达观景台。 404黄台软件平台 从观景台向市内望去,视线非常开阔,中央电视台发射塔高高挺立。头顶上的天空虽然是蓝的,但远处空间并不通透。

杂文随笔

 在这里遇见一个森林防火员,这是离开水源头后碰到的第一个人,向他打听白家疃村怎么走,他说没听说过白家疃村,以山脊为界,那边不归他们管,搞不清。 在观景台不远处,终于见到一个路标。  顺着四季青防火道,又往顶峰方向走了几里路,依然见不到一个人。

杂文随笔

这样走下去是不是白家疃方向尚且不说,而防火道的功能是防山火,并非方便山前山后人们往来,盘来绕去增加很多路程,时间也下午四点多了,终于放弃原定去白家疃村的目标,原路返回。 00:26 从四季青防火道开始返程  回到观景台,座在长条凳上,一边吃着剩下的二片面包,一边想 曹雪芹啊曹雪芹,你留下了谜一样的《红楼梦》,怎么走过的路也象谜一样呢! 也许,留点缺憾更好!就像《红楼梦》只写到八十回就辍笔却让无数人痴迷一样,这条小道留下一段未走也会让人更加念而不忘。

杂文随笔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行业协会  备案信息  可信网站